确定纤维束过滤器的反洗周期,核心是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和降低运行成本(减少反洗水、电消耗)之间找到平衡。反洗周期过长会导致滤层截留污染物过多,出现过滤阻力骤升、出水水质恶化甚至滤层板结;周期过短则会浪费资源,增加设备磨损。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结合实际运行数据综合确定:
反洗周期的长短由污染物积累速度决定,需先明确以下关键影响因素,为周期设定提供依据:
进水水质:进水悬浮物(SS)浓度越高、污染物(如胶体、油脂)黏性越强,滤层截留速度越快,反洗周期越短(如 SS=100mg/L 时周期可能为 8 小时,SS=10mg/L 时可延长至 24 小时)。
过滤流速:流速越高(如>15m/h),污染物穿透滤层的风险增加,需缩短周期;低流速(如 5-10m/h)可适当延长。
纤维束状态:新纤维束吸附能力强,周期可稍长;老化或表面黏附油脂的纤维束易堵塞,周期需缩短。
出水要求:对出水浊度要求严格的场景(如饮用水处理,浊度≤0.5NTU),需更早反洗;工业循环水(浊度≤5NTU)可适当放宽。
纤维束过滤器运行时,随着污染物在纤维间截留,滤层阻力逐渐增大,表现为过滤器进出口压差(ΔP)升高。当压差达到预设阈值时,需启动反洗。
当过滤器出水水质(如浊度、SS)超过设定标准时,无论运行时间或压差如何,必须立即反洗(避免污染物穿透)。
在水质稳定的场景(如预处理后的循环水),可根据历史运行数据设定固定反洗周期(如 12 小时、24 小时),作为压差法和水质法的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