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冲洗过程中如何保证石英砂过滤器的正常运行?-杭州鑫凯
反冲洗过程中保证石英砂过滤器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
一、精准控制反冲洗核心参数,避免滤料损伤与功能失效
反洗强度控制:根据滤料粒径(常用 0.8-1.2mm 石英砂)设定合理强度,常规为10-15L/(m²·s) 。水质良好时取下限(10-12L/(m²・s)),防止滤料过度冲刷流失;水质较差、滤层截留杂质多时取上限(12-15L/(m²・s)),但需避免超过 18L/(m²・s)(易导致滤料分层紊乱)。可通过流量计实时监测反洗水量,若强度不足(滤层无明显膨胀),需检查反洗泵压力是否达标(通常需 0.1-0.15MPa);若强度过高(排水带大量砂粒),立即关小反洗进水阀调整。
反洗时长把控:以 “杂质洗净且不浪费资源” 为原则,常规为5-10 分钟。水质良好时 5-8 分钟(排水澄清即可),水质较差时可延长至 8-10 分钟,但需避免超过 12 分钟(易导致滤料磨损、能耗上升)。判断标准为:反洗排水从初始浊色(如浅灰、微黄)变为清澈透明,且 30 秒内无明显悬浮物,即可停止反洗。
滤层膨胀率监测:正常反洗时滤层应均匀膨胀,膨胀高度为原滤层高度的20%-30%(如原滤层高 1.2m,膨胀后应达 1.44-1.56m)。若膨胀不足(<20%),说明反洗强度不够,滤料缝隙杂质无法彻底冲洗;若膨胀过度(>40%),滤料易相互碰撞磨损,且可能从反洗排水口流失。可通过过滤器观察窗直接观察,或在滤层内预设刻度线监测。
二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,避免压力骤变与流程紊乱
阀门操作 “缓开缓关”:反洗前关闭进水 / 出水阀后,需先打开排气阀泄压(至压力表归零),再缓慢开启反洗进水阀(开度从 1/3 逐步增至全开,耗时 1-2 分钟),防止水压骤升冲击滤层,导致滤料局部堆积或松动;反洗结束时,先关闭反洗进水阀,再关闭反洗排水阀,避免滤层因水流突然停止而快速沉降、形成板结。
避免 “带压反洗” 与 “断水反洗”:若未泄压直接反洗,滤层上方残留压力会导致反洗水分布不均,局部滤料无法膨胀;若反洗泵供水不足(如断水),滤层会快速坍塌,杂质重新附着在滤料表面,需重新进行反洗,增加运行成本。因此反洗前需确认反洗泵正常运行、管路无堵塞,且过滤器内压力已完全释放。
正洗环节不可省略:反洗后必须进行正洗(以常规滤速 0.8-1.2m/h 冲洗 3-5 分钟),目的是冲洗滤料缝隙中残留的反洗污水。若跳过正洗直接恢复运行,残留杂质会随出水排出,导致出水浊度超标;正洗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排水浊度,直至<0.5NTU(达标),方可打开出水阀恢复正常运行。
三、实时监测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
关键指标实时追踪:反洗过程中需重点监测 3 项指标:
进出口压差:反洗前压差若已超过 0.1MPa(常规上限),需检查是否因前一周期过长导致滤层堵塞;反洗后压差应降至 0.02-0.03MPa(初始正常范围),若压差仍较高(>0.05MPa),说明反洗不彻底,需重新反洗。
反洗排水浊度:使用便携式浊度仪每隔 1 分钟检测一次,若排水始终浑浊(浊度>5NTU),可能是滤料板结(需排查是否长期未反洗)或反洗强度不足(需调大进水阀)。
滤料流失情况:反洗后检查反洗排水口是否有砂粒残留,或过滤器内滤层高度是否明显下降(如单次反洗后滤层高度减少>5cm)。若存在滤料流失,需检查反洗排水阀滤网是否破损(应配备 80-100 目滤网),或反洗强度是否过高,及时更换滤网或调整强度。
设备状态可视化检查:通过过滤器观察窗观察滤层膨胀是否均匀(无局部不膨胀、翻涌异常等情况);检查管路接口、阀门密封处是否漏水(漏水会导致反洗压力下降,影响效果);确认反洗泵、风机(若为气水反洗)运行声音正常,无异常振动或噪音。
四、针对性处理异常情况,避免故障扩大
滤层板结处理:若反洗时滤层无膨胀、排水清澈但压差仍高,可能是滤料长期未反洗导致板结。此时需先采用 “低强度反洗 + 浸泡”(反洗强度降至 8-10L/(m²・s),浸泡 10-15 分钟),软化板结层,再逐步提高反洗强度至 12-15L/(m²・s),反复冲洗 2-3 次,直至滤层恢复正常膨胀。
滤料流失处理:若发现反洗排水带砂,立即降低反洗强度(关小反洗进水阀),检查排水滤网是否破损(破损需停机更换);若滤层高度已明显不足,需补充同粒径石英砂(补充后需重新进行反洗、正洗,确保滤层均匀)。
反洗水浑浊不退处理:若反洗 10 分钟后排水仍浑浊,需排查进水水质是否突然恶化(如浊度骤升),或滤料已失效(如使用超过 3-5 年、滤料间隙堵塞严重)。前者需缩短反洗周期(如从 8 小时缩至 4 小时),后者需更换部分或全部滤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