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一、运行前的准备与检查
- 滤料状态检查
确认滤料层完整性:滤料是否均匀分布,无明显塌陷、结块或混层(如无烟煤与石英砂混合),若存在需重新铺设或筛分。
滤料高度与级配:检查各层滤料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(如总厚度 0.8-1.5m),粒径级配是否合理(上层粗、下层细),避免因滤料流失或压实导致过滤效果下降。
滤料清洁度:新滤料或长期停用后,需先冲洗至出水清澈,避免滤料残留的粉尘、杂质污染水质。
- 设备与管路检查
阀门状态:确认进水阀、出水阀、反洗阀等开关灵活,无泄漏;自动控制系统(如 PLC)的阀门联动逻辑正常,避免误操作。
布水 / 集水系统:检查底部滤帽、多孔板是否堵塞或损坏,防止滤料流失;顶部排气阀是否通畅,避免运行时罐内积气导致水流分布不均。
压力表与流量计:校准进出口压力表(精度 ±0.01MPa)和流量计,确保能准确监测过滤流速与压差。
二、运行中的关键监控参数
- 核心参数实时监测
进出水压差:正常过滤时,压差应稳定在 0.03-0.1MPa;若短时间内压差骤升(如超过 0.15MPa),可能是滤料层堵塞或进水浊度突然升高,需及时反洗;若压差骤降,可能是滤料层塌陷、布水系统损坏或阀门内漏,需停机检查。
出水浊度:定期检测出水浊度(建议每 2-4 小时一次),正常应≤1-5NTU(视工艺要求);若出水浊度突然升高,可能是滤料穿透(流速过高)、滤料失效或反洗不彻底,需调整运行参数或更换滤料。
过滤流速:控制在设计范围(通常 8-12m/h),流速过高易导致杂质穿透滤料层,过低则降低设备处理效率。
- 进水水质控制
进水浊度:若进水浊度长期超过设计值(如>50NTU),需增设预处理(如沉淀池),否则会缩短过滤周期、增加反洗频率,加速滤料损耗。
进水温度与 pH:温度骤变可能导致滤料层膨胀 / 收缩不均匀,影响布水;强酸性或强碱性进水(pH<5 或>9)会腐蚀滤料(如无烟煤)或设备本体,需先调节进水 pH 至 6-8。
特殊污染物:避免含大量油污、有机物或氧化剂(如余氯>0.5mg/L)的水进入,否则会导致滤料板结(油污)、生物污染(有机物)或氧化损坏(氧化剂)。
三、反洗过程的规范操作
反洗时机:严格按 “压差 + 时间” 双重控制,当进出水压差达 0.1-0.15MPa,或过滤周期达 12-48 小时(根据进水浊度调整)时启动反洗,避免过早反洗浪费能耗,或过晚导致滤料板结。
反洗参数控制:
反洗强度:需使滤料膨胀率达 20%-50%(如石英砂反洗流速 15-20m/h),强度不足则杂质无法剥离,过强会导致滤料流失(尤其是上层轻质无烟煤)。
反洗时间:通常 5-15 分钟,以反洗排水清澈为终点,过长会增加水耗和能耗。
辅助措施:若滤料污染严重(如含油或有机物),可在反洗前加少量清洗剂(如碱液),或采用 “气水联合反洗”(先气洗松动滤料,再水洗),提升清洁效果。
反洗后检查:反洗结束后,确认滤料层平整无塌陷,排水口无滤料带出,否则需检查布水器或调整反洗强度